声汇八方

【声汇八方 – 孙和声 】回教化竞赛的后果

为何大马会发生诸如阿拉字眼风波?

内政部扣押彩虹主题手表,因为它印有LGBT字眼、或先进州雪兰莪禁止穿短裙短裤的民众进入政府机构办事等。追究起来,实与1980年代的巫统与回教党之间的回教化竞赛有关。这个竞争,也扩大了政府官僚机构,从而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这个回教化竞赛也深刻地分裂了马来社会。以至巫统与回教党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kafir-mengkafir 。不少家庭为此而分裂,或与朋友断绝来往。本来在1970年代前,马来社会对宗教是持有较宽大的态度,如当时不少马来回教徒也在华人茶餐室喝茶,马来女性也普遍穿着短裙和不戴头巾。进入1970年代,马来人变得更谨小慎为。有者还自觉地认为本身应做一个干净的回教徒Muslims Bersih。这样便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更拘谨。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1969年,五一三事件后,敦拉萨政府变得比东姑时期更马来主义,也,更强调回教因素,以便强化马来霸权。

另一方面,1970年代世界各地的回教社会,出现了回教复兴运动。这个复兴运动强调回教社会要进行改革和更新,以便使回教世界变得更强大繁荣。这些改革和复兴主义者认为,回教世界之所以没落,原因之一在于现在的回教变得不纯不洁,因此有必要去除掉回教社会中那些被认为不纯不洁的东西,如巫医、皮影戏、木雕头像及被认为具有多神信仰的成分;在政治上他们也批评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这种思潮,免不了会加剧马来社会内部的紧张。说起来,20世纪的回教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如传统派、回教主义者、自由派回教徒和现代派回教徒等。

回教化竞赛,不仅是加剧了不同宗教社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加剧了马来社会内部的分裂。- 照片: NSTP

在东南亚,多数的回教徒属于传统派,传统派对回教和传统文化的并存并不介意。在政治上,传统派如巫统,也很重视忠君思想和突出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如Bangsa Melayu。回教主义者Islamist则更重视回教徒为一家人的教胞思想,而不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当然也有强调教胞主义也强调民族主义的宗教民族主义者,如回教党的现任主席哈迪阿旺。说说起来早在20世纪初期印尼和马来亚,便已经有旧派Kaum的回教徒与新派Kaum Muda的回教徒之争。在回教主义者中也有强调建立回教国和实施回教固定刑法Hudud的基本要义主义者。目前全球的48个回教徒占多数的国家中,只有六个是回教国。另外,有15个国家把回教定为国教。虽然,马哈迪在2001年宣布大马是回教国,这只是政治宣传;因为,马来西亚并不是一个神权国,但也不是一个刚性的世俗国,而是一个半世俗国。

所以如此,是因为马来西亚的联邦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但是,政府又限制马来族的宗教选择,而且要求马来族必须上宗教课程,而且公共广播也得特定时间宣传回教。因此只能说大马是个半世俗国或者是软性世俗国,而不是刚性世俗国。

马哈迪本人是个现代派回教徒,他特别重视如何让马来族与回教徒强大起来。因此他特别强调回教中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如追求知识、勤劳、可信赖、有效率、廉洁Amanah、 Cekap、 Bersih。可是马哈迪却不重视民主与人权,而偏重物质发展与现代化。有趣的是,他的女儿Marina Mahadir 却很重视个人的自由选择,因此可以说她是一位自由派的回教徒。

回教化竞赛的后果之一是,在1940和1050年代,马来民族强调马来人万岁Hidup Melayu;在1970年代则转偏重马来霸权Ketuanan Melayu。进入80年代后回教至上Ketuanan Islam有上升的趋势,进而加剧了回教徒与非回教徒之间的紧张关系。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马来亚被英国殖民了这么久,马来人之中却很少有非穆斯林的信徒,原因在于,因为殖民时期英国人已经开始禁止传教士向马来族传教。此外,英殖民政府也法典化了回教家庭法和完善回教法庭。这一点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作风是完全相反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追求的是3G,Gold、Glory 、Gospel黄金、荣耀、传播福音 ;因此凡是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殖民的地区都被天主教化,成了天主教徒。

易言之,早在英殖民时期,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启动了回教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少马来人是非回教徒,英殖民政府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避免引起社会动荡。

作者简介:

孙和声1955年生于霹雳江沙,祖籍潮州普宁县。小学就读于江沙崇华小学,由于大水灾转入霹雳和丰兴中国民型小学与中学。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国际贸易学习及到日本学习日语。1990年回国在日资公司当译员和公司顾问。现为退休人士,居巴生,为巴生滨华老友联谊会时事讲座主持人。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八度空间华语新闻》立场。

Loading...
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