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score
国内

大马跨文化对话指数垫底 学者吁检讨国家文化定义

本地学者认为,我国人民需要摆脱过去,而新一代也需要有自己身份的尊严,因此我国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定义,同时平等对待所有文化。—— 照片: NSTP档案照

今天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与发展日。时评人、思特雅大学(UCSI)建筑系讲师达祖丁拉斯迪教授(Tajuddin Rasdi)敦促政府重新检讨国家文化定义,以反映我国的多样性,并平等对待各项文化。

达祖丁表示,重新定义国家文化能够协助国家摆脱过去的阴影。

1971年举办的国家文化大会制定的国家文化政策(NCP)概述”马来西亚文化”的三个条件,即必须以马来文化为基础、其他文化可接受的适当元素,以及视伊斯兰教为重要组成部分。

达祖丁回忆说,在1969年5月13日的五一三种族骚乱事件之后,出席国家文化大会的非巫裔并不多。

“我认为这是源头,我对此没有异议,因为这是历史。历史源于对特定情况的反应。”

不过,他向网络媒体《自由今日大马》指出,我国人民需要摆脱过去,而新一代也需要有自己身份的尊严,因此我国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国家文化定义,同时平等对待所有文化。

他说,虽然国家文化政策从未在宪报上颁布,但却被批评是加剧种族紧张关系的原因。

国家文化政策也经常被用来压抑非巫裔文化,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禁止舞狮和在学校推广其他非巫裔文化。

另外,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将我国评为跨文化对话指数(ICDI)最低的国家之一,得分为0.35分,满分为1分。

伊斯兰凌驾于文化概念

达祖丁也表示,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期间伊斯兰思想的强化,以及退休的巫裔中产阶级的增长,以及变得越加虔诚,都可能是导致有关得分较低的原因。

“伊斯兰教变得越来越大,它吞没了文化的概念。我没有说这是对还是错。我是说,这就是穆斯林和马来人(对文化概念)的反应。”

“(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称之为马来文化的东西,除非它与伊斯兰教有关。马来人和其他人之间缺乏文化对话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个。”

他说,一些马来艺术,如皮影戏和玛蓉表演(Mak Yong)也被宗教当局视为”非伊斯兰”。玛蓉是传统马来戏曲,结合了唱、舞、演、宾白、音乐演奏、插科打诨等表演艺术。

达祖丁补充说,目前的政治形势也加剧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社群的沟通鸿沟,因为宗教课题已经成为政治人物捞取廉价政治资本的”炒作点”!

他认为,解决办法在于宣导穆斯林神职人员,让他们了解其他文明的艺术、文化和语言,因为他们对公众舆论有很大的影响。

“伊斯兰教应该能够与华裔和印裔文化共存,但有些事情你可能需要修改。这并不意味着吞噬他人的文化。”

“如果你能教导他们艺术、文化和世界文明,重新培训那些写布道的神职人员,我们就能根除种族政治,因为伊斯兰教不应该是种族主义的。”

跨文化对话每天都在发生

不过,文化组织Pusaka创始人邱武英(Eddin Khoo)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数并没有真实反映出我国的文化多样性。

“在马来西亚人的生活中,跨文化对话每天都在发生,而且现在的跨文化婚姻甚至比以前更多了。”

“至于正式的跨文化对话,并不是没有发生,只是没有效果。”

邱武英也提到Pusaka致力于提倡本地多元的文化表演,比如潮州木偶戏、印度乐器演奏乌鲁米梅鲁姆(Urumee Melum)和印波诺罗戈狮头面具舞(Reog Ponorogo)等。

他说马来西亚人应该明白,这个国家属于高度融合的”离散文化”。

“马来西亚也是安顿下来的地方。为何我们会忘了这一点?不要假装或认同(这里)根本就不存在的(文化)清教主义思想。”

Loading...
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