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score
专题

专题【一周拾谈】| 巫裔土地神的汉化之路  紅色神龛里亲切的拿督公

 

早年华工带着原乡土地神文化远渡重洋,当年的异乡人在陌生之境接触到早年马来民族的Datuk Keramat,两地的信仰在季风带相遇交融,演变成了南洋独有拿督公崇拜。

这个庶民信仰经过百年流变,如今已经深度汉化,祭祀功能也从初始版本的马来圣墓、山野的土地神,转化为只要香客心中有所求,就有所应验的庶民神祇。

拿督公信仰的历史,也是华人在本土扎根发展的缩影。先贤在传承原乡文化之际,不断深化本土融合,如今已经把多方糅杂的信仰,化作对本土归属感以及身份认同的一抹倾诉。

关于拿督公信仰的源头,民间莫衷一是,学界认为主要源于马来人的科拉末圣者崇拜
直到华人加入信仰后,拿督公在善男信女的想象中有了形象,神像身穿马来民族服饰、右手持马来短剑或手杖,左手拿中式元宝。
鹤发白须、脸圆丰润、笑容可鞠、温和慈蔼的老者风范,给人练达世事、处之泰然的智者形象。
一方土地有一方神灵守护,华人下南洋抵番邦,崇敬南洋固有的地方神拿督公。
华人南来成了社区,通常移民也移神,把家乡崇拜的神明带过来,但巴里文打的社区庙不是中国原乡移神,他是拿督公庙。
马来社会在传统简化和宗教纯化的大流行中,淡出了信仰行列,但拿督公座前香火更盛之前,全赖华人加深崇奉,把番神唐化,更出现唐人成神的传奇
拿督公是来自马来文的datuk,华人不同方言群,对马来话的发音,就用不同的译名来记写。
先贤万里迢迢落地生根,尊崇地方神就如同虔敬土地的原有秩序,在继承原乡文化的同时,心怀敬意接纳异族神明,成为在地文化的标志。

 

Loading...
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