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汇八方

【声汇八方 – 孙和声 】从阿拉字眼风波谈起

最近,曾闹得沸沸腾腾的阿拉字眼风波又成为热门话题。事缘2021年3月11日,吉隆坡高等法庭裁决,基督教徒可基于宗教与教育目的使用阿拉字眼,而内政部与政府又对此裁决提出上诉。可是2023年4月18日,代表总检察署的高级法律顾问,宣称总检察署要撤回上诉,结果是风波再起。

由于大马的特殊国情,这个课题恐怕会没完没了;因为,联邦宪法第11条款表明,任何人均有权利信仰和实践其宗教;可是,同一条款的第4分条又写道,政府可控制和限制任何人向回教徒宣扬其宗教。这就埋下了争论的种子。

此外,虽然说在中东与一些特定地区如砂拉越,基督教徒也有用阿拉这用语来称呼其主(上帝)。可是,一般上而言,多数国家与地区的人,已习惯把阿拉当作是回教真主专有的名词。这个约定俗成的常识,也为这课题增加了麻烦。客观地说,除了熟悉内情的人之外,一般人都会认为,阿拉就是指回教徒所信奉的真主。

回教的一尊地位是不可被动摇的。- 照片: NSTP

即便是印尼也是如此,如1945年印尼搞独立运动时,也有回教徒要求宪法中加入一条回教徒应实践其教规的条文,如守斋戒和五项基本宗教功课。可当时主流的世俗派如苏卡诺Sukarno却对此有所保留,而拒绝把这条文写入宪法。作为妥协,苏卡诺提出建国五原则Pancasila,其中第一条,便是信仰独一的神Tuhan。尽管回教徒要求用阿拉取代Tuhan,可苏卡诺依然认为Tuhan才是适当的中性词。毕竟,虽说印尼有87%是回教徒,可也有约10%基督教徒及其他,如兴都教徒与佛教徒。因此,用Tuhan取代阿拉,是较妥当的用语。这里,也凸显出即便在较开放与包容的印尼,也普遍认为阿拉这用语,已成了回教真主的专门用语。

同理,大马国家原则中的第一条,信仰上苍Kepercayaan kepada Tuhan也是用这个中性语,而不是有阿拉这字眼。显然,一般人已经认为阿拉就是回教专门用语。

据此,除非是局内人,否则局外人多会想当然地认为,阿拉是指回教真主而引起误会。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如宗教多元主义角度看,这也不是什么问题。毕竟,正统宗教的终极目标均是一样的,因此用什么名词来称呼终极实相如神、佛、道,均无所谓。

问题是,大马有其特殊国情,而这又涉及了马来族的定义、特殊地位及权力优势。形式上,大马是个讲究民主人权的国家,可实际上又不尽然如此,如大马宪法中并无民主与人民主权的用语。有的只是统治者的主权,如宪法第39条表明,联邦的行政权力为最高元首所有。当然,实际上是,君主统而不治,政府治而不统,也就是说统(主权)和治(行政权)是分开的;所以如此,自然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缘。

简单说,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安排,无非是为了保障马来人的政治支配权。如不少关键事项,必须得到统治者认可,而不是国会说了算。可以说,这是民主诚可贵安,安全价更高。为了确保马来人主权,便有了如回教是联邦的宗教;国民得效忠君主,如国歌以及国家原则的内容Kesetiaan Kepada Raja dan Negara;马来语是唯一的国语与官方用语等。这说明了这是一个一尊多元的族主国家,所谓族主就是说,终极权力必须掌控在马来回教徒手中,如州务大臣与州秘书长必须是马来族兼回教徒。

易言之,马来族与回教徒是一体两面的一尊,只要这个执念不变,阿拉字眼风波也将没完没了。

作者简介:

孙和声1955年生于霹雳江沙,祖籍潮州普宁县。小学就读于江沙崇华小学,由于大水灾转入霹雳和丰兴中国民型小学与中学。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国际贸易学习及到日本学习日语。1990年回国在日资公司当译员和公司顾问。现为退休人士,居巴生,为巴生滨华老友联谊会时事讲座主持人。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八度空间华语新闻》立场。

Loading...
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