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score
声汇八方

【孙和声】东南亚最大IC園,马来西亚能否突围?

大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因是缺乏高科技制造业与高科技综合产业。-照片:NSTP

“高科技产业是当代各国所要争取的产业,政府会不惜给予特别优惠和高额补贴来吸引跨国高端企业投资。”

首相安华宣布,在雪州政府及雪州资讯科技及数字经济机构(SIDEC )的支持下,马来西亚将设立东南亚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园区。据称,该园区预计将迎来世界顶尖的业者,并与台湾等国际公司合作。说起来,大马向来不缺好点子,但多数无法落实,如1990年代初提出的2020宏愿以及多媒体超级走廊,不是落空便是落得”不汤不水”。

要设立这样的工业园,目的无非是希望能提高大马的产业层次和创造更多的高增值机会。说起来,早在1970年代,便已经有跨国公司在槟城与雪兰莪的自由贸易区设立电子电器工厂,也为大马人不少的就业机会;但这些工厂主要是从事低端与低工资的装配作业,而不是高端的设计与生产。进入1990年代后,许多跨国大厂都纷纷撤离大马,转移到更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这也加速大马脱工业化进程,使大马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以前重视汽车与钢铁工业

为何迟至今天才提出要从事高端的设计与生产?原因当然是多重的。历史的看,在1980年代,马哈迪便把大马的发展战略放在汽车与钢铁工业,而不是电子电器产业。当时,马哈迪的设想是用市场换取技术,即大马让合作伙伴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 Motor)汽车工业垄断大马的汽车市场,以换取大马所以需要的技术;只是,市场虽然是让出了,技术却没有学到。

同一时期,泰国也把重点放在汽车工业,不过泰国走的则是借鸡生蛋的战略而不是国产车战略。也就是说,泰国把世界上主要的汽车生产商都招来泰国投资生产,把泰国变成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出口国,特别是皮卡车(Pick Up)。反观大马,则偏重国内市场而且汽车的主件,如发动机(engine)和变速器(transmission)等,都是从日本进口,这样一来不但技术学不到,连出口市场也争取不到,可谓双重损失。

虽然在1990年代,也引进了第二国产车(Perodua),结果主件依然从日本进口。

市场规模是个决定因素

同期,日本、台湾与韩国则大力发展电子电器产业。日本政府还召集日本主要的电子电器生产商,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取得不俗的成绩;只是由于当时半导体市场主要是在美国,而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半导体产业,便不惜对日本的半导体产品施加100%的关税,从而断送日本成为半导体霸主的梦想。

可见,能否成功发展高端产业,市场规模是个决定因素。同理,即便是同样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对日本也采取技术封锁政策。这也是何以为什么,二战以来很少有发展中的国家,能够成功升级为发达国家的主因之一。日本汽车工业对大马采取技术封锁便是其中一例。而美国会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政策也不难理解。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为何芯片产业的发展这么滞后?主因在于在美国尚未对中国高端芯片采取封锁政策之前,中国政府并没有积极投入发展芯片业;因为市场上已经有足够的成熟与稳定的供应商 。除非政府大力扶持和补贴这个产业,否则这个产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下存活。

美国政府封锁中国,反而让中国的芯片产业有了壮大的机会,如果没有意外,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场基地,因为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来实现这个目标。

亟需政府大力补贴

高科技产业是当代各国所要争取的产业,发达国家中,如美国与日本为了要争取这些企业,(如台绩电Taiwan Semi conductor),而不惜给予特别的优惠和高额的补贴来吸引跨国高端企业来投资生产,以便创造高增值的就业机会;这就加剧国际招商引资的竞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高科技制造业更是脱贫致富的不二法门,如台湾与韩国的实际列子。

在大马,由于严重缺乏人才以及市场规模小,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补贴,是不容易实现所欲的目标。就工业园区的概念而言,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集群效应,即,足够数量的产业能够在一个特点园区彼此互补,以便发挥足够的综合效应;如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或新加坡的启奥城(Biopolis,新加坡生物化学产业的集中地,如制药业)。

要招募人才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就必须采取用肤色盲与国籍盲的用人唯才政策。-照片: NSTP

大马之所以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因便在于缺乏高科技制造业与高科技综合产业(综合产业的意思就是把农业、工业、服务业综合在一起的产业,如医药业)。长期的人才流失,外加上政治缺乏长期的稳定性,即社会日趋保守,这将使大马在招诱人才方面,面对严峻的挑战。

理论上言,设立东南亚最大集成电路園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关键在于其可行性与执行率。

就大马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招募足够的适当人才来发展这个产业,这就要求必须采取用肤色盲与国籍盲的用人唯才政策,因为人才、知识、资金、技术等都有集中化的趋势,即人才越多的地方才能吸引到更多地人才,是所谓的物以类聚效应。

 

 

作者简介:
1955年生于霹雳江沙,祖籍潮州普宁县。小学就读于江沙崇华小学,由于大水灾转入霹雳和丰兴中国民型小学与中学。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国际贸易学习及到日本学习日语。1990年回国在日资公司当译员和公司顾问。现为退休人士,居巴生,为巴生滨华老友联谊会时事讲座主持人。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八度空间华语新闻》立场。

Loading...
即时